1、“松坪小屋”——松坪山精神卫生服务社工帮扶项目:
在项目定位上,它弥补了以下几个空白。
一、大多精障人士的康复还是院舍康复,包括区级的家属资源服务中心,街道级的职康中心等等,真 正“家门口”的康复项目,在深圳还是空白;二、联动了政法、街道、 社区、残联、慢病院以及社工的资源,是一次优秀的资源的融合和优 化。
三、对于病情较重的精障人士,还能发挥一定的监管的作用,及 时的了解精障人士的康复情况,方便精障人士在病情变化时能够迅速 的就医。该项目从 2017 年 7 月开始运营,2019 年已经进入了第三年, 经过两年的发展,以项目为依托形成的“1+3”社区康复模式已经相对 稳定,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,研发适合在社区层面开展的,以融合 为最终目标的康复服务和子康复项目,以提升康复的成效。
2、“心向阳光·爱满南头”——精障人士社区康复帮扶计划:是 对“松坪小屋”项目的一种补充,在社区内生资源不足,监管力量有 限的前提下,以“增能”理论为指导,从个人、人际和社区环境三个 层次对在社区康复的精障人士及家庭进行干预,促进康复者的社区适应,扩大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网络,在社区打造无障碍的康复环境,消 除环境对康复者的压迫,进而达到较好的康复目标。这一康复模式比 “松坪小屋”更具推广性和可复制性,但也存在延续性上的不足,还 需要进一步的改进。
3、“骗”面之词,不可信!——社区长者防诈骗项目:以应用戏 剧(主要是论坛剧场)的方式来增加长者的防骗知识,提升长者的防 骗意识。通过长者演员的招募—剧本创作—表演训练—最终演出四个 环节,让社区长者参与到防诈骗服务的策划和宣传中,并以“引导” 和“讨论”的方式,加强长者对于诈骗的认识以及对于“反诈骗”的 思考,相较于过往的讲座和发宣传单的方式,项目具有更强的趣味性 和参与性,也更易于复制和推广。
4、“耆防骗·共平安”长者防骗项目:本项目是社区版的升级, 将情景剧排练完成后,制作成 15 分钟的微电影,带着微电影下到不同的社区,进行防诈骗知识的宣讲,微电影情节的讨论和防诈骗技巧的传播,辐射到更多的长者群体,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。
5、“识法代言人”青少年普法教育进校园项目:以龙华区福城街 道的 10—14 岁的青少年为服务对象,开展包括禁毒、反欺凌、基本法、模拟法庭在内的课程,辅助法院和律所的参观,促进青少年识法和守法,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。同时通过“识法代言人”的选拔,善用 榜样的力量,让青少年带动青少年,共同成长。本项目致力于在内容上尽可能的涵盖不同形式的普法内容,而在课程设计上则争取做到“小而精”,促进项目服务的产品化,并已研发出一款产品,受到了资方的认可。